本帖最后由 仙寓山 于 2021-2-4 13:10 编辑
——记自办知青展览的张晓宁
老三届上山下乡的年代已过去四十多年,一首《知青之歌》“蓝蓝的天上,白云在飞翔,美丽的扬子江畔是我可爱的南京古城,我的家 乡…...”如今在南京牛首山一个农家小院又唱响了。两年多来,这里相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老三届知青近一千多人次。这里是知青山庄,这 里是知青文化展览馆。这里是当年老三届知青怀旧的地方。而这农家小院的主人就是老知青张晓宁——一位守望知青岁月的老人。
我有幸多次与张晓宁接触,便了解到,晓宁今年63岁,是1968年10月9日南京雨花区第一批插队苏北泗阳县的老知青。他说:“从我插队 的年代直至人生暮年,《南京知青之歌》一生相伴着我,使我对知青生活、知青精神、知青情愫终身难以忘怀。至今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,许 多人淡忘了那段知青岁月。不知怎的,知青的情结在我心中却久久不散,《知青之歌》是我每天必哼之曲,如今我仍然过着知青般的艰苦生 活。在我插队四十周年的时候,我利用自己一直保存四十多年的老照片、旧物件,在自己的农舍办起了‘张晓宁个人经历资料展’。”说起展 馆,晓宁说:“我的家就是展馆,展馆也是知青之家。”当我了解到,一位来自新疆的知青著名学者观展后,深有感触地在留言薄中写下了这 样一句话“守望知青岁月的先行者”,晓宁说:“这‘先行者’我不敢当,如说我是知青岁月的守望者或知青生活的痴迷者倒也是。因为我爱 大自然,我爱田园生活,我爱土地,我爱耕种庄稼,我留念当知青时的生活,我热衷于知青活动。”
牛首山下建家 过农家田园生活
1986年张晓宁调回南京工作,十年前,在城郊租了一块地。它地处城南10公里金陵四十八景之首的牛首山麓下,西依牛首山头,满山苍 翠,南邻数亩水面像一面镜子,东面松柏成林,常年绿郁葱葱。有知青赞曰“青山翠绿牛首仰天,松柏倒影碧水似镜。”“晓宁你真独具慧 眼!”
几年来晓宁凭着艰苦辛勤的劳动,逐步建起了12小间的农家小院。由于经济条件所限,夫妻俩省吃简用,除大建筑以外,抬土、挑砖、铺 路、砍草,样样都亲力亲为,至今没有任何装饰,没有现代的设施,宛如知青插队时期那样的农舍。不过屋前屋后,开辟了菜地、果园,养了 一群鸡鸭,栽种了桃、梨、柿、李、樱桃、白果、香椿、石榴等多种果树,同时培育的花木有红杉、松柏、红枫、赏竹、芭蕉、兰花、腊梅等 等,一年四季绿叶长青。近年来,由于孩子未成家,他爱人常住城里,农舍只他一人,日出而作,日落而栖,白天与树木桑田相伴,种田理墒 浇水,夜晚与孤灯狗儿相依,看书绘画整理资料。多年的经营,农舍打理的犹如隐士居所,一派自然原生态的样子。春来桃花盛开,落英缤 纷,怡然自得,显现出一个老人晚年独享天地大自然之景色瑞气。生活上非常简单,饭无定时,完全没了城里人的讲究。由于他的原职业是高 级园艺师,多年一直保持着劳动人的本色,双手长满厚厚的老茧,地里田头整日忙忙碌碌,给人一看纯属一位知青老农,满脸布着深深的皱 纹,过着当年知青般的艰苦生活。朋友来此,竟然触景生情为他写下了许多诗句对联。大门的对联“牛首山斋清凉境,岫引天风陬下来”,写 出了他农舍的外在环境;客厅对联写道“平日里小园地忙忙,闲暇时老插子聚聚”;针对书斋的“浇花赏石丹青手,锄禾理墒庄稼人”,描写 展馆的“老照片留住青春往昔,旧物件诉说陈年沧桑”,等等,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他的现代知青生活。还有好事者,撰文将其描绘成陶渊明笔 下的世外桃源。
晓宁受父辈的影响,他自幼喜爱美术和收藏。他父亲职业教师,文革中却被封为逃亡地主。自然他也成了地主崽,不能参加文革运动,便 在家自学绘画,同时也养成了收藏的爱好。也许有血统遗传基因,受父亲教书育人职业的影响,他自办展馆,一方面可让老三届知青怀旧,同 时让知青后代了解父辈当年知青时代生活的艰辛;另一方面宣扬知青文化,弘扬知青精神。2008年10月是晓宁插队40周年纪念,他突然受到别 人办红展(文革期间旧物件的展览)的启发。他想,一个人知青生活岁月的守望,何不带来一群老知青生活的回顾和展望呢?一亩三分地十二 间农舍,是他的全部。于是他利用十二间陋室,除了一间厨房,一间工作室,来人待客做饭,其余全设展室供人参观,没有一点私密之所。于 是他把保留了几十年的旧物件及文革期间收集的宣传资料,以及将平时参加知青各种活动的材料和购买的各类知青书籍,一一展现出来,举办 了他个人经历资料展。展馆陈列的物品相当丰富,有农村插队时自己使用过的农具,知青生活的老照片,与朋友互通的信件,当时的宣传画资 料,其中还有一张他从农村上调时的招工表,应有尽有,琳琅满目,就连插队时自己使用过的沉重石磨,也从农村拉了回来,按品种计算大约 有一百多种,一千多件物品。
开馆前他对展馆做了精心布置,如在院内外墙上亲手绘制了知青年代的宣传画《广阔天地大有作为》、《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》、《向 知青英雄金训华同志学习》、《向雷锋同志学习》等,展厅室内高墙四周写满了口号标语,如“干一辈子革命、当一辈子农民、接受一辈子再 教育、改造一辈子世界观”,还高高挂起了当年在农村使用过的广播大喇叭,轻轻地连续不断地播放当年红歌和《知青之歌》。对农具大件, 如石磨、鼓风车、水车、独轮车、耙子、笆斗等等,都井然有序地安放院落,屋里屋外完整地再现了知青时代和文革时期的历史,让老知青们 睹物触景生情,感慨万千,如烟往事历历在目。有人抚摸着他曾经用过的旧物件说,件件都能体现出当年自已生活的情景。还有知青后代看到 这些旧物件说,只听父辈说过农村生活艰苦,还没见过所用农具也这么落后呀。
以“春华秋实,青春无悔”为主题的展览,前来参加开幕式的有南京插队、支边的各界知青近百人,见景见物,人人情绪激昂,热情洋溢 地抒发各自的情怀,一幅4×3平方米写有“春华秋实四十载,感慨万千释情怀”的红字白底横幅上,签满了来自各地知青的姓名。有好事者便 调侃地对他说:“晓宁,这下子你成了牛首山知青展览馆的馆长了。”一下子“馆长”成为广大知青对他的戏称,绝大多数人哪里知道,这可 是他一点一滴营造出来的呀。从筹备建馆开始,独自一人翻阅保存的旧资料进行归类整理,照片放大处理,购置镜框,自制橱柜、玻璃罩、文 字说明等等,从农舍跑城里往返不知多少趟,在家庭并不富裕的情况下,他倾尽私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。有客来,他又做招待,又做讲解员, 一遍一遍地向客人们介绍。寒冬没有暖气,冻手瑟瑟;酷暑没有空调,大汗淋漓。晓宁说:“我可没图什么虚名,只想为我们这代老知青做点 有意义的事情,为知青文化做点小贡献,这也是我的知青情结,我苦点累点也再所不辞。”
|